國新辦舉行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發布會 |
|||
|
|||
文字實錄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邢慧娜: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昨天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是向大家介紹《意見》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是: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先生,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先生,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技術普及司司長吳遠彬先生,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先生。 下面,我們先請李萌先生作介紹。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科普工作的關心與支持。今天,我們很高興與孟慶海書記一起出席發布會,介紹當前科學普及工作進展情況。 9月5日《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由新華社全文發布,這是黨中央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開創性地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我國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兩翼”和“同等重要”指示精神,強化科普工作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科普工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體制機制,構建了適應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去年國務院出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前不久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共同編制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科普事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最近全國人大開展科普法執法檢查,極大地促進了科普工作。這次中辦、國辦正式印發文件,標志著新時代推進科普工作的系統布局已經形成。 面對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意見》聚焦當前科普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進一步明確科普發展的戰略任務和使命導向,切實發揮科普在培育科學精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營造社會創新氛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以創新和科普的雙重動力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 對這個《意見》,我學習后體會最深的有三點:第一,科普事業是黨的重要事業,所以《意見》強調黨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強化價值引領;第二,科普事業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事業,當前全社會蘊藏著巨大的科普需求,因此《意見》提出全民參與、惠及全民,強調全社會都有科普責任;第三,新時代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意見》突出科普能力建設,增強科普工作的可及性、針對性、感染力,強調打造與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相適應的科普內容、科普隊伍、傳播方式、技術手段和工作范式。 文件出臺后各部門各地方都必須強化責任落實,其中科技部責任重大。我們將認真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狠抓《意見》扎實落地,加快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支撐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謝謝。 邢慧娜: 謝謝李萌副部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光明日報記者: 《意見》提出要樹立大科普理念,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請問這項工作如何落實?有哪些具體舉措?謝謝。 李萌: 謝謝您的提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翼”和“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貫徹到了《意見》的全過程,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萍疾繉囊韵聨讉€方面推動落實: 第一,依托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強化關鍵部門責任,推動形成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推進機制,設置央地、部門科普合作項目,構建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破展ぷ髀撓瘯h機制由科技部、中宣部、科協牽頭,有40多個部門參加。只要這40多個部門帶頭落實《意見》,相信這個《意見》會很快能夠落地并產生效果。 第二,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所以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其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當然還要整治網絡傳播中反科學和偽科學的內容,以及以科普的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第三,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圍繞“四個面向”,聚焦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群眾關心度比較高的前沿科技,比如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內容,反映出社會科學普及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人們非常關心這些前沿的科技問題。針對這個需求,我們可以采取項目式的定制、特約創作的方式,推出一批弘揚正能量、公眾喜聞樂見的優質科普作品,大力提升我們國家科普的原創能力。同時,還要注重發現和培養科普創作人才和重視科普創作的企事業單位的支持。 第四,支持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普場館建設。我們正在研究開展科普場館內容的提升行動,增強展示內容的準確性、通俗性,不斷提升科技場館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謀劃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國家科普基地體系,在與各部門、各地方共同打造國家科普基地的基礎上,還要推出一批代表國家水平、公眾深度參與互動的場景基地,用場景來驅動科普工作,切實讓公眾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崇尚科學精神。尤其是要大力弘揚我們老一代科學家胸懷祖國、科學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像青海的原子城基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基地,像錢學森圖書館、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等都是重要的科普基地,要深度地挖掘、廣泛地宣傳,支持這些場館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第五,營造重視科普的社會氛圍??破展ぷ饕猩詈竦纳鐣A和社會氛圍,所以《意見》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興辦科普事業非常有針對性。目前科普的經費投入,政府還是占大頭,我們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投入約2萬多億,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只有170億,相差是比較大的。這170億中間,其中政府撥款約138億,占了80%。所以我們還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投入科普事業,還要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論壇,有國際影響力的論壇非常重要,提升中國科普的國際影響力。我們還要支持大科學家講科普,支持外國科學家講科普。你們可能在平時媒體報道中也知道,我們現在有一批外國科學家在中國講科普,他們的獨特思維和獨特方法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我們歡迎大批的在中國國內工作的外國科學家加入到我們的科普隊伍中來,大家共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謝謝大家! 北京電視臺記者: 我們注意到,這次出臺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科普交流合作。請問,目前我國科普領域國際交流開展情況如何?如何進一步落實《意見》的要求?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 謝謝您的提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普國際交流,2018年向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致賀信,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科學文化素質。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以推動共享發展成果,共建繁榮世界。2021年,在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中國科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將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納入文化建設的范疇,在國際交流中突出科普元素,講好中國創新故事,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最新成就,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為增強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科學成果共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一是持續推動公眾科學素質國際組織建設。致力于搭建科學素質領域的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在連續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基礎上,牽頭創建公眾科學素質國際組織,分享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的經驗做法,加強國際科學素質標準建設,持續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項目,推動共享發展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科普交流合作。聚焦疫情防控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的科技人文交流,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普機構的交流合作,持續開展“一帶一路”科普交流周等活動。 三是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國際共建共享。組織優質科普資源與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籌委會成員單位共享,開展流動科技館、“一帶一路”國際巡展,探索長期合作的有效途徑,依托科普場館、學會及地方社會組織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培訓活動。 四是深化國際及港澳臺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做強“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品牌,鞏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伙伴關系網絡,開展港澳臺大學生實習體驗交流等活動。這方面的工作也希望得到媒體朋友們的大力支持。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出臺《意見》是出于什么考慮?其中又有哪些亮點?《意見》對于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謝謝。 李萌: 謝謝您的提問。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彰顯了黨中央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新時代科普工作支撐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大局的重要性在日益提升。 一是《意見》提出了落實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特別注重強調加強制度保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剛才我跟大家報了一個數字,全社會科普投入還是比較低的。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加強科普工作的監督和評估,要求完善科普的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二是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創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我們現在的科普工作跟以往的科普工作不一樣,以往是通過書籍和展板向公眾科普,當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網絡時代信息爆炸,通過微博、網絡、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經占到80%以上??茖W性、正能量的科普內容傳播快、影響大,偽科學、反科學的不良信息在網上傳播快、影響大。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對科普傳播的內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機遇,所以《意見》特別強調,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當前科普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短板和不足。 比如,針對科普場館覆蓋不足的問題。目前,全國共有1500多個科技類的場館,場館數量遠低于公眾的實際需求,大部分的場館多為綜合性場館,內容形式相對還比較單一,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有的甚至存在著內容不準確的問題。剛才我在前面講,我們正在策劃內容提升行動也是出于這個目的。比如,我們的工業遺產,缺乏工業知識的科普,你們到很多地方有工業遺產公園,里面可能介紹了這個工業的發展過程,這個工廠是什么時候建的,當年是什么樣子的,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很少有把這個門類的工業技術發展的歷程在里面展示。農業遺產也缺乏農業知識的科普。所以《意見》提出,要鼓勵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館服務能力。 比如,針對新興產業和科研科技科普不足的問題,我們現在很多的前沿科普是通過熱點問題大大促進的。比如新冠疫情帶來了病毒學的大普及。從病毒傳播等科技知識通過熱點問題在公眾中廣泛普及的現象可以看出,廣大群眾迫切需要了解前沿的最新知識,因為如果不了解情況、不了解利弊,會造成一些混亂。所以《意見》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聚焦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向公眾普及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新成果,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我們有很多科技資源,每年有很多的項目和成果,全球科技創新的進展也很快,我們要把這些科普化,介紹給廣大群眾。 比如,針對應急科普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防火、防震、防疫、防洪、抗旱這些緊急避險和應急救援的專業領域科普,相對還不足。所以《意見》強調,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行業領域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服務引導、公共應急、監督考評。要建立應急科普機制,統籌日常和應急科普工作,加強行業領域的科普公共應急工作。 比如,針對網絡科普中間存在的問題,《意見》要求加強主流媒體的示范引領作用。特別要強化新興媒體的責任意識,對科普作品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進行把關。要加強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和監管,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意見》還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調要堅持開放合作。剛才有記者提問王所長時問到這個問題,科普的國際合作交流,效果也很好。所以《意見》強調要堅持開放合作,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普的國際交流,提出實施國際科學傳播行動、開展青少年國際科普交流等措施。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既學到了人家的好經驗,也介紹了我們的好做法,從一個側面來講,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故事的一個重要方面。謝謝大家! 中國青年報記者: 《意見》中對各級科學技術協會的科普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請問,科協組織如何落實強化科普工作職能要求?具體有哪些措施?謝謝。 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 謝謝您提的問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兑庖姟返牡诙糠值诹鶙l明確提出各級科協組織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首次提出要強化科普工作職能。作為科協組織,我認為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重大歷史責任。落實好《意見》,我們應該從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價值引領??破帐屈h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性科教社會實踐,也是科協組織的基業和看家本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論述,是我們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根本遵循??茀f組織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政治高度來看科普工作,從踐行科技為民的實踐要求來推動科普工作。具體來講,科協組織要將科普工作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屬性,強化價值引領,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 第二,要構建“六位一體”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提升科普服務能力。不斷提供高質量科普服務,是科協組織的責任所在,而高質量科普服務離不開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的支撐。去年,中國科協制定并發布了《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以“科普中國”品牌為引領,通過搭建各類科普工作平臺,建立科普工作以組織建設融通貫通機制,建設科普專業人才隊伍,深化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好科技場館體系和基層陣地建設,來構建品牌、平臺、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我們將把體系優勢轉化為服務發展優勢。 第三,要發揮科協組織優勢,完善四級聯動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應該說,科協組織做科普工作,最大的優勢是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群團改革的要求,我們通過推動各級科協工作重心下移,構建起了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科普服務能夠直達基層。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全國500個文明新時代實踐中心實現科技志愿全覆蓋,有實名注冊的科技志愿服務者345萬名,有1200萬科普中國信息員活躍在基層一線。通過發揮科協系統、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這“一體兩翼”的組織優勢,我們推動基層科普工作與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同時開展平戰結合的科普實踐活動,以此來提升基層科普組織力,打造科普“最后一公里”。 第四,要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供給。按照“人才、隊伍、內容、渠道、活動”一體化的工作理念,以科普短視頻創作為重點,我們將推動優質科普創作行動計劃。近期,我們將聯合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共同實施“科普中國”平臺建設工程和“科普中國”創作聯合行動,以求打通科普創作的內容供給、評價認證、渠道傳播、體系聯動、社會協同的全鏈條發展路徑,并向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科普資源供給。 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香港中評社記者: 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是面向大眾進行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徑,我國國產的科幻小說《三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等都引發了很好的反響,下一步我們將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創作,激勵更多優秀作品的產出呢?謝謝。 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技術普及司司長吳遠彬: 謝謝記者的提問。確實,我們優秀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在社會公眾當中引起了對科技、科普工作更多的關注。好的科幻小說,故事引人入勝,而且使人暢想,大家在科幻小說里面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新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也包括一些科學方法,也是對科學的一種普及。所以,在科普過程當中,我們既要有像《十萬個為什么》這樣經典的科普作品,同時也需要有像《三體》這樣的一些科幻作品,這些都是我們推動全民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科普工作本身覆蓋了經濟建設、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甚至每個公民來參與,需要大家在科普過程中創作出更優秀的科普作品,向社會進行宣傳。所以《意見》強調,在不斷強化關鍵部門協同責任的基礎上,要注重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要創作產出高質量的科普作品。我想,針對剛才記者的提問,有這么幾個方面是我們在下一步工作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一是要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兑庖姟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強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自覺承擔科普責任。要注重提升全社會的科普能力,運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來開展科普。在開展科普的過程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宣傳更適合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一些科學思維方法,恪守科學道德準則,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做表率。 二是在推動科普過程中大力推動科普產業的發展。從總體上來講,科普是一個公益性事業,但科普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科普事業的發展。所以在《意見》中也特別強調,要培育壯大科普產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新辦科普企業,加大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特別是要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加大科普投入。剛才李部長講,很多科普場館,有一些是企業自身辦的,包括圍繞一些領域的展館,實際上更要把相應的科技發展過程、變革向公眾進行介紹,這也是科學普及的非常重要的內容。要通過促進科技研發、市場推廣與科普的有機結合。加強科普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 三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科普?!兑庖姟诽岢?,鼓勵各級黨委政府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形式來支持科普發展??萍疾孔罱苍谧鲆恍┱{查研究,要進一步制定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的政策舉措,鼓勵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來投入科普事業。 四是要特別強調加強科普創作。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特別是要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導向,持續提升科普作品的原創能力,依托現有的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實施科普精品工程,培育高水平的科普創作中心。鼓勵科技工作者與文學、藝術、教育、傳媒工作者加強交流,多形式開展科普創作。特別是要注重運用新的技術手段,豐富科普作品形態,特別強調要支持科普展品研發和科幻作品的創作。同時,還要加大對一些好作品的社會推廣力度,使更多的讀者能夠讀到這樣優秀的科幻作品。謝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近年來信息化快速發展,隨之而來也帶來一些網絡科普謠言或虛假信息,為相關的科普工作帶來挑戰。請問,對此有何應對措施,接下來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王挺: 謝謝您的提問。隨著我國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給公眾帶來很多正面信息的同時,網絡空間中存在一些虛假信息,甚至是一些謠言。針對這些現象,中國科協高度重視,重點開展了科學辟謠工作。2019年8月,中國科協聯合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上線運行了科學辟謠平臺,這個平臺充分發揮科協的組織優勢和智力優勢,組織科學家開展及時辟謠活動,讓謠言止于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不斷增強大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科協和有關部委共同開辦的科學辟謠平臺,在開展科學普及的同時,不斷強化價值引領功能。通過謠言研究、內容生產、聯合發榜,開展正確的科學知識輸出,再加以專業輔導,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形成了“捕捉線索—及時辟謠—正向傳播”的有效工作機制,并與有關部委和商業平臺形成了提供謠言線索、反饋辟謠服務的雙向溝通模式。這個平臺從2019年8月至今運行三年多來,成效還是很明顯的。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科學辟謠專家庫專家總人數已經達到1607人,辟謠庫累計收集謠言達到11464條,發布辟謠作品3911個,總用戶數量已經達到756萬,累計傳播量和話題量超過了73.2億次??茖W辟謠平臺通過這樣一些工作,在2021年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100+高??茖W辟謠聯合行動》入選中央網信辦2021年度中國互聯網辟謠優秀作品。這個平臺還聯合了學習強國平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每月發布“科學”流言榜月榜,目前這個月榜已經累計發布了40期。 同時,針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比如,就新冠肺炎疫情、食品安全、老年人生活、應急安全等,發布專題性辟謠榜單。這項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大力支持。下一步,中國科協將持續推進科學辟謠平臺建設,有力促進清朗網絡空間、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有三個方面的舉措:一是升級人才服務體系,提升平臺專業能力。持續打造好專家團隊,強化資源建設,積極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辟謠工作的積極性,組織他們更好地提升專業辨別和內容生產能力。二是擴大辟謠“朋友圈”,打造核心競爭力。加強與社會團體、媒體平臺合作,深耕特色,聯合策劃推出精品內容,打造科學辟謠品牌。三是完善平臺運行機制,強化參與治理能力。繼續完善建立識謠辨謠、分析研判機制,不斷優化和提升平臺運行效率。 這是我的回答,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意見》提出要堅持統籌協同,樹立大科普理念,其實這也是我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我的問題是在大科普理念的引導下,近年來我國科普工作具體取得哪些進展?謝謝。 吳遠彬: 謝謝科技日報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部門、各地方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科普能力迅速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也大幅度提高。應該講,科普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有一個數據,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2010年是3.2%,到2020年達到了10.56%,這也是好幾倍的提升。同期有一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我們國家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12位,這個上升的幅度和全民科學素養全面提升是完全契合的,是一條曲線,這反映出科學普及在提升我們國家的整個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創新型國家方面發揮的有效作用。同樣,也是相關數據當中,上海、北京全民科學素質的比例接近25%。大家也看到,上海、北京也是我們國家在科學創新當中最為活躍也是最有成效的區域。具體從成效上來講,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科普的法規、政策及協同工作體系日趨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各部門協同聯動的科普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就科普法律法規體系來講,國家有科普法,全國29個?。▍^、市)先后制定了科普條例或者實施辦法,國家層面也出臺了科普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政策。剛才李部長、孟書記也都講到了,國務院出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科普發展的五年規劃。在這之前,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包括科普場館門票稅收優惠政策、進口科普設備減免稅政策,特別是今天重點進行報告的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將成為我們下一步指導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了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在工作的協同中,經過國務院批準,科技部牽頭建立了由41個部門組成的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地方依據有關條例建立了相應的科普工作協調制度。這些政策法規、工作體系是我們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保障。 二是科普事業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的條件和基礎不斷夯實,最近這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投入穩步增長,年均增長8.16%,而且在支出結構上也逐步優化,用于舉辦大型科普活動,建立核心科普場館,保障科普體系化建設。全國科普場館建設加快發展,2020年,全國共有科技類博物館和科技館1525個,黨的十八大以來增長了50%多。各部門、地方結合行業領域和區域特點,還建立了一批特色科普基地。 三是科普人員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一支專業化的科普人才隊伍。2020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達到181.3萬人,其中有24.84萬人是專職人員,科普隊伍在這期間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破杖瞬排囵B的機制也不斷完善,全國有多個高校建立了科技傳播學院,開設與科普相關的本科專業,相關部門也聯合推進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試點。北京、湖南還專門設了科學傳播的專業職稱,上海、云南、新疆等地也設立了省級科普獎??破贞犖槌藢B毜?,還有大量人員熱愛科普事業、從事科普事業,科普人才隊伍得到了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主動向社會公眾傳播前沿科學知識,大批科技特派員直接把科學技術知識送到基層,網絡科普大V、科普志愿者也發揮了科普生力軍作用,人才隊伍得到大發展。 四是科普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科普產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特色科普活動貫穿全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全國科普微視頻大賽、全國科普實驗展演匯演、全國科普優秀作品評選等活動廣泛地調動了社會公眾的參與。另外還有很多具備特色的科普活動,像科技列車行、科普援藏,包括剛才李部長特別強調的,圍繞公眾所關心的一些重大事件及時加強科普工作。比如,及時舉辦科技戰疫展覽、科技冬奧展覽,也是通過這樣一些主題展覽,及時加強科學技術的宣傳普及。特別像舉辦“天宮課堂”科普活動,極大地吸引了青少年、在校學生和社會公眾,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活動,使科普工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膾炙人口的科普原創作品投入市場,科普作品、科幻作品呈現出多樣化、分眾化發展趨勢。2020年,全國共發行科技類報紙1.58億份,發行科普圖書9853.6萬冊,發行科普期刊1.31億份,廣播電臺、電視臺播出的科普類節目12.83萬、16.46萬小時,建設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3282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8632個,這些都極大豐富了公眾科普文化需求。特別是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形式傳播的作品已達到八成。以上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具備的科普能力,這幾個方面也足以體現出科普發展取得的一些新進展。謝謝。 邢慧娜: 最后一個問題。 海報新聞記者: 《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的目標。請問,面向新時代我國要實現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跨越,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要從哪些方面下功夫?謝謝。 王挺: 謝謝您的提問。中國科普研究所是我國唯一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的專業機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務院統籌部署下,在各部門、各地區的不懈努力下,探索出了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模式,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剛才,各位領導都提到了我國公眾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大幅提高的事實。在這里,我也想和各位記者朋友說得具體一點。我們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27%上升到2015年的6.20%,到2018年的8.47%,再到2020年的10.56%,像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城市和區域都已經超過20%,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非常不容易的。 去年6月份,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超過15%,到2035年要達到25%。這次《意見》又再次強調這樣一個發展目標,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素質建設的高度重視。作為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認為這次《意見》再次明確這一目標,就是以目標導向,將進一步強化科普作為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推動新時代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科學根基。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處高度重視《意見》的貫徹落實,將切實履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牽頭職責,協同各方加強新時代科學素質建設,確保上述目標如期實現。將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精準施策,抓牢重點人群素質提升。在《意見》當中也提到了幾類重點人群。一是,要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筑牢青少年科學夢想,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比如,中國科協正在聯合教育部,推動利用科普資源來助推“雙減”工作,探索“科技館里的科學課”“科創逐夢”等實踐,舉辦“天宮課堂”、航天員太空授課等全國性、高水平的大型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二是,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比如,正在聯合農業農村部舉辦“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聯合國家鄉村振興局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三是,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家知道,由于疫情等原因,現在老人在信息時代生活,遇到一些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一是,就是要實施智慧助老行動,針對老年人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高老年獲取信息、識別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等。二是,要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普及老年人所需要的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三是,要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科技工作者協會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咨詢、智庫和科普方面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四是,要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實施技能中國創新行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為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服務。五是,要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編發科技讀本、開展科技培訓等,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履職能力。 第二,要廣泛協同,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推動科學素質工作納入到各地各部門的相關考核和規劃計劃當中。目前全國已經有17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科學素質工作納入到本級黨委、政府考核中,有24個?。▍^、市)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目標值納入當地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時,要發揮好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中國企業公益科普聯合倡議等機制作用,探索科普基金、設立科普獎項、聯合公益行動等新措施,形成整體合力。組織各級科協學會積極打造地方行業社會化科普平臺,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 第三,強化保障,完善政策機制體系?,F在正在推動科普法的修訂,8月31日,全國人大第36次常委會已經審議了科普法的執法檢查報告。我們也在配合全國人大和科技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完成了科普法第三方評估報告和問卷調查報告。下一步,在推動科普立法修訂的同時,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同時,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強化工作保障和監測評估,深化全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比如剛才提到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由我們在具體執行,已經從以往的五年兩次改為一年一次。今年我們正在開展第12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我們會在調查的基礎上及時公布調查結果,同時也要加強對各地在提升科學素質方面的一些專業性指導。 我的回答就這些。謝謝! 邢慧娜: 大家如果沒有更多的問題,今天的發布會就先到這兒。感謝四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們。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