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專題專欄>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配套改革政策
    先行先試 中關村示范區十年建設碩果累累

    發布日期: 2022- 11- 23 信息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10次視察北京、18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多次指示北京要加快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

    教育、科技和人才正是北京的優勢。這十年,北京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培育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涌現出量子反?;魻栃?、馬約拉納任意子、細胞焦亡抗腫瘤免疫功能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翻了一番多、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翻了兩番多、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翻了三番多……主要指標實現了“6個翻番”,北京科技創新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中關村始終牢記自主創新的戰略使命,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作用,持續深化先行先試改革,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科技創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經過十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和高科技企業的出發地。

    緊扣痛點難點 先行先試改革實現新突破

    中關村示范區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先行先試并推廣了一批輻射全國的改革政策,政策創新極大地釋放了示范區科技創新的活力。國家層面先后支持中關村開展了“1+6”“新四條”“新新四條”、兩輪人才特區政策、財稅政策等80多項改革措施,出臺了促進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新政等一系列政策,率先落地公司型創投機構企業所得稅、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持續開展了投貸聯動、設立民營銀行、企業境外并購外匯管理、企業外債便利化、建設生物醫藥國檢試驗區、創新醫療器械應用推廣、強化高價值專利運營等改革試點,已有30多項政策復制推廣到全國。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同意在中關村實施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一批改革舉措落地生效,為推動中關村新一輪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堅持自立自強 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提升

    中關村示范區堅持“四個面向”,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落地,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

    前沿技術領域,產生了百度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平臺Apollo、寒武紀國際領先的深度學習智能芯片、曠視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臺Brain++、天智航全球唯一可開展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利亞德全球唯一量產的0.7mm高清LED小間距顯示制造技術、京東方國際領先柔性AMOLED生產技術等一批創新成果,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超高精度定位技術、字節跳動的TikTok推薦算法技術等三項技術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產生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實現進口替代或填補國內空白的硬科技成果,發布了國內首款通用CPU、國內首個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全球首個FPD-EDA全流程解決方案、全球首個治療肝衰竭的干細胞新藥等一批創新成果。

    “科技抗疫”貢獻中關村力量,在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檢測、抗體與疫苗研發、治療藥物研發、無接觸診療等方面快速響應展現科技實力,研制生產了一批科技抗疫重磅產品,國內唯一中和抗體藥物和5款新冠疫苗獲批上市,9款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6款新冠診療儀器設備通過國家應急審批上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科興中維等企業研發的新冠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出口巴基斯坦、印尼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呼吸機、CT機、新冠肺炎診斷試劑、測溫設備等一大批硬核科技馳援海外,助力全球科技戰疫。

    聚焦高質量發展 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培育

    示范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施中關村高精尖產業“強鏈工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打造安全高效的供應鏈產業鏈。

    從2012年的以電子制造、軟件及信息服務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到2021年的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向高精尖經濟結構調整,初步形成“241”高精尖產業體系。

    產業總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發展到2021年的8.4萬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以上,約占全國高新區的1/6,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4.5%,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示范區地均收入51.3億元/平方公里,地均稅費3.0億元/平方公里,2021年分別增長至172.9億元/平方公里、6.5億元/平方公里,增長率分別達到237.0%、116.7%,進一步實現集聚集約發展。

    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雙發動機”作用凸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總收入翻了兩番,由2012年的8941.5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4.3萬億元,是2012年的4.5倍,人工智能產業綜合實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1/3;生物醫藥產業在新冠疫苗和檢測試劑帶動下增勢強勁,總收入由千億元增長至近5000億元,聚集1600余家企業。

    先進制造、現代交通、新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四大重點產業亮點紛呈,如先進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匯聚京東方、北汽福田等近2000家企業,總收入翻了一番,達近萬億元。福田康明斯、三一重工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小米“黑燈工廠”成為世界級行業標桿,樹根互聯、梅卡曼德等7家企業入選“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科技創新50強”。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總收入1.9萬億元,十年翻了兩番,涌現出金融科技、無人駕駛、智慧物流、新零售等跨界融合新業態。一批新型顯示屏、超高清云轉播平臺、小度機器人、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等新技術新產品助力“科技冬奧”,示范應用于場館建設、賽事保障、觀賽體驗等冬奧場景。

    強化主體地位 科技型企業發展領跑全國

    中關村示范區著力構建“大企業強、獨角獸企業多、中小企業活”的創新企業矩陣,連續五年每年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5萬家以上,涌現了一批硬核頭部企業。2021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2.4萬家,是2012年的1.6倍;擁有年收入億元以上企業4106家,是2012年的2倍;千億元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達到8家;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超過4600億元,占總收入比重5%以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8萬件,年度獲得專利授權9.16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8189件;中關村企業和產業聯盟主導創制發布標準1.5萬項,其中國際標準605項。

    創新型領軍企業不斷增多,10家企業入選財富“2021年世界500強”,7家企業入選Brand Finance“2021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28家企業入選福布斯“2021年全球上市企業2000強”。

    高價值高成長企業持續壯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上市企業總數達466家(不含新三板,多地上市不重復計算),是2012年的2倍,總市值合計10.11萬億元,其中22家企業市值超千億元;擁有獨角獸企業102家,數量位居全球城市第2位,其中47家為2021年新晉獨角獸企業,4家為估值超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

    科技新銳企業持續涌現,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機器人、納米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技術含量高、資本助力強的優質初創企業,硬科技屬性更加彰顯。

    瞄準國際一流 全球創新創業高地加快推進

    作為我國最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中心之一,示范區堅持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加快雙創服務迭代升級,著力打造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專業化國際化的雙創服務生態系統。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特色園區等近500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6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47個;支持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共性技術平臺超過1000個,高精尖產業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累計服務企業約18000家次;集聚了近600家聯盟協會和民辦非企業組織以及上千家法律、會計、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穩步推進,聚集外籍從業人員近萬人、海歸5萬多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超六成,較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和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風險投資高度活躍,集聚股權投資機構約1800家,是2012年的9倍,股權投資案例1707起,投資金額近2400億元,均占全國兩成左右。

    做強企業一站式服務,建設科創網絡服務平臺,經過4年多的時間,科創平臺已積累可用數據1億1400萬條,累計訪問量240萬次,日訪問量2萬多次,同比增長43.16倍。

    深化內外聯動 全球創新網絡樞紐地位進一步提高

    示范區緊抓北京“兩區”“三平臺”建設機遇,以全球視野謀劃中關村國際化發展布局,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際創新合作?!爸嘘P村論壇”規格全面升級,成為我國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出口方面,受新冠疫苗、移動終端產品等海外需求大增的拉動,2021年示范區出口高位增長,達3893.8億元,同比增長46%,較2012年翻了一番。創新合作方面,示范區聚集了30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上市公司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842家,較2012年翻了近一番。

    同時,示范區在強化一區多園統籌聯動、推動京津冀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深化跨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聯動等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21年底,中關村企業在京外設立分公司累計4.12萬家,設立子公司3.39萬家,是2012年的9倍;累計在津冀地區設立分支機構9032家,有142家科技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分支機構,與全國26個省區市77個地區(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較2012年增加1.3倍,共建了27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較2012年增加12.5倍。2021年中關村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翻了兩番,由2012年的602.4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2800.5億元。

    下一步,中關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北京教育、科技和人才優勢,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能給行業下定義、定標準的頭部企業,積極推動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打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中關村示范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邁出堅實步伐。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肏女人痉挛视频
    <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