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政務公開>新聞中心>要聞
    北京科技成果轉化卓有成效

    發布日期: 2022- 10- 14 信息來源: 科技成果轉化處 字體:[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行謀劃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北京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進先行先試改革 不斷強化政策體系建設

    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行整體考慮和系統性部署,形成從修訂法律法規、完善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地方“三部曲”。

    在法律法規建設層面,一是出臺《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率先明確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二是出臺“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科創30條”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實施科技成果處置、使用、收益“三權”改革,設置科技成果轉化專門崗位。三是出臺《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路徑。

    在完善配套制度方面,一是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財政局等12家委辦局圍繞應用場景、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培育、財稅優惠、金融服務等方面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提高各類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創新活力。二是豐臺、海淀、昌平等16個區聚焦區域主導產業,制訂實施系列科技成果轉化配套政策,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豐臺區出臺“新開放五條”“豐九條”“獨角獸八條”,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三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68家在京高校院所制定、修訂系列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補充完善了成果轉化全過程管理制度。

    在部署具體任務方面,全面落實科技部等9部委《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北京積水潭醫院等3家市屬單位及6家中央在京單位先后完成26個項目賦權改革試點工作,試點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一。試點成果——“三權”改革等多項政策措施在全國予以復制推廣,部分內容納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關村充分發揮“試驗田”作用,推進“1+6”“新四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改革,圍繞科技成果“三權”、加強科技人員激勵、引導企業研發投入、科研項目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領域持續深化改革,開展科技金融創新、人才管理政策創新。

    隨著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任務持續落地,中小企業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完善技術經理人培養激勵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評價改革等配套政策陸續發布,不斷探索有益經驗、持續釋放創新驅動效能。

    加強轉化平臺建設 不斷完善技術轉移體系

    為推動在京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技術轉移能力,支持各區圍繞主導產業建設專業化、市場化和開放式的服務平臺,整合調整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與中關村科技服務平臺等,積極部署概念驗證、中間測試等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平臺,加大技術供需對接活動支持力度,央地協同、市區聯動推動全市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工作。

    一是強化技術轉移機構培育。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5年來投入2.4億元財政資金支持高校院所及各類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98家,所支持機構的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從業人員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5%。

    二是布局成果轉化專業平臺。5年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800萬元,支持平臺16家,聚焦醫藥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高精尖產業領域,對外提供公共研發、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專業化服務911家(次),為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廣泛開展技術供需對接活動。建設全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統,明確市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項目承擔單位明確了匯交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的主體責任。編制《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操作指南》《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集》和《國家及各省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匯編》,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指引。各類技術轉移機構深入開展“走基層、促轉化、落條例”調研對接,舉辦“科技成果直通車”、中關村“火花”等系列科技成果對接活動500余場次,推介2000余個優秀項目。

    四是全面提升轉化服務能力。獲支持的技術轉移機構近兩年推動1000余個成果轉化落地,轉化金額超過20億元。清華大學以131項專利、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及其他相關專有技術作價增資入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動60萬千瓦級高溫氣冷堆產業化等項目在京落地。

    拓寬轉化資金渠道 不斷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

    優化金融科技服務,激發創新發展動力,全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持續出臺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政策,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在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科技貸款、科技保險和中介服務等方面開展創新,全生命周期支持科技成果快速實現在京轉化和產業化。2018年發起設立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200億元的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以下簡稱“科創基金”),已拓展至58支子基金、822.2億元的資金規模,科創基金認繳規模134.3億元,資金平均放大倍數為6.1倍。截至2022年10月,已投資870家企業,投資金額275億元。

    在成果轉化的哺育創意期,通過中關村“1+5”資金政策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驗證,推動小微企業承接高??萍汲晒跋仁褂煤蟾顿M”。在轉化項目的孵化初創期,科創基金聯合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北京荷塘生命科學基金等投資機構,募集近20億資金,已投資數十個成果轉化項目,為原始創新強力賦能。

    在轉化企業的加速成長期,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形成全鏈條服務的知識產權保險“北京模式”,構建促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良好金融生態。

    推動轉化人才培養 注入高質量發展動能

    建立了覆蓋從學歷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專業職稱評定到高端人才選拔等較為完備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壯大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

    在轉化人才的學歷教育方面,支持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開展技術轉移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試點,自2020年起累計培養技術轉移專業碩士百余人,形成較為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在轉化人才的職業教育方面,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0余家單位發起成立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訓活動,認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家中關村轉移轉化人才培訓基地,組建40余人的師資隊伍,先后培訓3000多名技術轉移人才。

    在轉化隊伍的職稱評定方面,在全國率先啟動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審工作,自2020年開展首批職稱評審工作以來,共474名成果轉化人才獲得技術經紀職稱。

    在高端人才選育方面,2020年起實施“朱雀人才——科技項目經理人計劃”,引進培養一批具有科學家思維、工程師技能,擁有創新資源調配能力的高端項目管理人才,服務國家實驗室等機構。

    提升技術交易市場 持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北京技術市場技術交易規模十年來明顯增長,技術交易結構及質量不斷優化,技術交易對首都甚至全國經濟發展貢獻率不斷提升。

    一是技術交易量質齊升。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由2012年的59969項增長至2021年的93563項,增長了56%。成交額由2012年的2458.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005.7億元,增長了1.8倍,年均增長12.3%,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年均超30%。技術交易增加值從2012年的1657.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671.8億元,年均增長9.2%,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常年維持在9%左右。

    二是支撐引領全國創新。2021年,流向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是2012年的3.1倍,流向外省市和出口技術合同成交額占比達到74.1%,北京在帶動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2012-2021年北京地區認定登記技術合同項數及成交額

    十年久久為功,十年玉汝于成。未來,北京市將繼續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薄弱環節打通堵點,以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肏女人痉挛视频
    <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