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政務公開>新聞中心>要聞
    市基金“6個翻番”和“6個首個”,助推首都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布日期: 2022- 10- 14 信息來源: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 字體:[ ]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市基金)是北京市支撐基礎研究的重要力量,1990年10月3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立。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基金經歷了跨越發展的十年。結合北京發展需求設立聯合基金項目,探索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增設北京杰青項目,持續加強優秀青年人才培養服務;設立重點研究專題項目,強化對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的支撐,孕育原創成果;積極探索基金項目改革創新,試點經費“包干制”,推進中關村先行先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市基金品牌價值日益突出,逐漸發展成為北京地區基礎研究前沿方向的“指南針”、創新人才的“孵化器”、優秀項目的“儲備庫”,是北京地區衡量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桿,也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基金之一。

    市基金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主要指標實現了“6個翻番”:經費規模翻了兩番,從2012年的1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4.3億元;對接市級重點工作任務數量翻了三番多,從2項增加到11項;資助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翻了三番多,從500余篇增長到6800余篇;資助項目獲授權專利數量翻了六番,從10項增長到680項;資助項目成果應用轉化項目數量翻了四番,從6項增長到100項;吸引外部經費投入翻了三番,從1742萬元增長到12440萬元。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6個首個”:首個成功探索自然科學基金接受社會捐贈的新模式,打通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的渠道;首個以300萬元/項的經費,高強度支持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首個建立“一次資助、終生聯系”的杰出青年人才培養機制;首個試點自然科學基金經費使用“包干制”,探討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首個試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先行先試政策;首個采用市區聯動的模式加入國家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引導企業需求與國家優勢資源對接。

    市基金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一)經費規模不斷擴大

    2012年-2021年,市基金資助經費總額約20.8億元。年度經費規模從2012年的1億元提高為2021年的4.3億元,年均增長17.6%。

    十年來,北京市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125.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22.5億元。市基金經費占北京市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從2012年的0.79%穩步增長到2021年的1.02%,占比增長了29.1%。

    2012年-2021年市基金經費總規模(萬元)

    (二)年均資助項目數量和科研人員數量不斷增加

    2012年-2021年,市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7.4萬項,資助項目8794項,平均資助率約11.82%;年均資助率從2012年的8.82%提高到2021年的13.66%。十年來,市基金平均每年項目申請量為7442項,平均每個項目參與的科研人員為7名;北京地區年均約有50000名科研人員參與申報基金項目,平均每年邀請約5000名高水平專家參與項目評審工作,約500個依托單位承擔基金管理工作。

    (三)承擔市級重點任務逐年增多

    市基金努力承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點任務等市級重點工作任務,從2018年和2019年的2項,逐年增加至2022年的11項,全面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局。

    青年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一)形成較為完善的青年人才資助體系

    市基金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青年人才的資助體系和全鏈條培養模式。2013年設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為3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提供科研“第一桶金”,支持其自主選題開展研究,培養其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2018年增設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面向40周歲以下的優秀青年學者,以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導向,鼓勵其通過實質性國際合作,圍繞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前沿研究,資助額度100萬元/項,旨在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

    (二)建立“一次資助、終生聯系”的人才培養機制

    截至2021年,北京市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累計資助了1945位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通過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項目管理培訓、專業技能培訓、成果對接會等多種形式,打造青年科研人員成長、合作的渠道。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累計資助143位優秀青年才俊,建立了“一次資助、終生聯系”的培養機制,組織“杰青年會”“杰青學術之旅”“杰青來了”等活動,搭建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成果轉化的橋梁,加速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三)人才培養碩果累累

    市基金對青年人才的持續支持成效顯著。一批青年人才逐漸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清華大學戈鈞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陳云霽研究員等共5人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一批青年科研人員國際學術影響力快速提升,北京化工大學石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陶飛教授等6人擔任國際知名期刊的主編、執行主編或副主編。成果轉化支撐北京科技創新,北京師范大學田懷玉教授與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對我國疫苗接種策略定量研究,對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免疫策略與新冠肺炎傳播風險進行定量分析,為冬奧會的順利舉辦提供有力保障;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李兵研究員主持研發的“網絡異質媒體監測系統(HMAS2000)”等成果已應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網絡監測。

    市基金部分項目負責人擔任國際期刊主編或副主編情況

    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2年-2021年,市基金資助項目在論文、專利產出,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資助項目累計發表論文47707篇,申請專利6820項,獲得授權4058項;先后有163項國家科技獎、425項北京科技獎的獲獎項目得到過市基金資助,10位項目負責人當選院士。

    (一)高質量成果呈量級增長

    市基金資助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從2010年的500余篇增長到2020年的6800余篇,增長了12倍,占北京地區高水平論文總量比例從2010年的0.53%增長到2020年的4.55%,以占全市不到百分之一的經費投入比例產出了占比百分之五的高水平論文。其中,市基金資助項目累計發表CNS(Cell、Nature和Science)國際頂級期刊論文24篇,從2012年的0篇、2013年的1篇增長到2021年的10篇。市基金資助項目獲授權專利4058項,從2012年的10項增長到2021年的680項,增長了67倍。其中,獲授權的國際專利123項,從2012年的2項增長到2021年的14項,增長了6倍。

    (二)原創成果支撐首都發展需求

    在市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多位項目負責人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67項市基金項目直接支撐的相關成果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從2012年的7項穩步增長到2021年的13項,增長了85.7%。市基金為北京科技創新輸出了一批重要成果,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12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胡衛明研究員、北京建筑大學王隨林教授等8位市基金項目負責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占2012年度27項一等獎數量的29.6%。十年后,在2021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中,市基金項目負責人風采依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程群峰教授、北京大學肖云峰教授等4位項目負責人獲得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在9席中占據4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胡永勝研究員、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杰研究員分別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在5席中占據2席;清華大學李德才教授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在3席中占據1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王麗強主任醫師、北京工業大學曹萬林教授等6位市基金項目負責人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第七屆市基金委委員謝曉亮院士獲得突出貢獻中關村獎(該獎項僅1位),副主任喬杰院士和顧問尹衛東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2年-2021年市基金項目支撐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情況(項)

    (三)“從0到1”的成果落地轉化實現

    市基金共644項資助項目應用成果得以轉化,從2012年的6項增長到2021年的100項,增長了15.7倍。其中,6名市杰青以及4位重點研究專題項目負責人領銜團隊在北京成立公司,將相關成果在京落地轉化。

    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取得突破

    (一)成功打造聯合基金“北京模式”

    2012年-2021年,市基金不斷創新合作機制,深入推進聯合基金工作,積極參與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的發展大勢。通過建立“市—區—企業”三級聯動的基礎研究合作模式,持續引導科技研發型企業和公益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科興、納通等10家企業先后出資加入聯合基金,外部投入經費由2012年的1742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12440萬元,與同期市基金財政經費占比由20%提升至40%。2021年,納通、數字工軟加入“市基金-海淀原始創新聯合基金”,海淀聯合基金合作企業由4家增加至6家;城軌創新網絡加入“市基金-豐臺軌道交通聯合基金”,豐臺聯合基金合作企業由1家增加至2家;北京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和投入基礎研究的熱情越來越高漲。2022年1月,北京小米公益基金會與市基金簽署捐贈協議,向市基金捐資5億元(每年5000萬,累計捐資10年),雙方共同設立“市基金-小米創新聯合基金”,是全國范圍內公益基金會向自然科學基金捐贈的首例,對于落實國家和北京市部署,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極大激發企業參與基礎研究積極性

    市基金推動中關村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懷柔科學城先后出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工作,圍繞指南編制、項目組織等開展深度合作,瞄準基礎前沿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力。加入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三年來,市基金面向重點領域“高精尖”產業發展需求,編項目指南126項,其中103項需求直接來源于企業,占82%。吸引全國427家科研團隊參與申報。先后資5項集成項目、77項重點項目,資助總經費超過3.1億元。北京地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引導鼓勵科研團隊聯合本地企業共同申報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首期合作資助的82個項目中,北京地區企業直接參與56項,占比達68%,逐步走出一條引導全國優勢科研力量解決北京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的特色聯合基金之路。聯合基金已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產業原始創新能力、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的重要抓手。

    2012年-2021年市基金外部投入經費情況(萬元)

    改革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一)率先推動自然基金項目試點經費“包干制”

    2021年,市基金核準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天壇醫院等14家單位參加“包干制”試點,截至目前,累計部署735個市基金項目開展經費“包干制”試點工作,試點項目數量超過市基金在研項目數量的三分之一。

    市基金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啟動暨政策宣講會

    “包干制”試點重點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無需編制項目經費預算說明;二是經費各科目間不設比例,且無需進行經費調整備案;三是項目經費使用實行“負面清單制”;四是實施項目負責人承諾制,并對依托單位和項目負責人的信用進行評價和記錄?!鞍芍啤蓖黄屏艘酝谢痦椖拷涃M管理模式,實行放管結合,加大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進一步減輕了科研人員負擔,調動了科研人員積極性。

    (二)推進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

    2021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確規定與國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設立聯合基金的公益性支出可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突破了以往企業設立聯合基金的支出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難點,為相關企業應享盡享改革政策提供了保障。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將進一步激發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熱情和活力,推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完善創新鏈條。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改革政策宣講會

    (三)制定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若干措施

    2021年,市基金發布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工作措施,圍繞分類評價體系、同行評價制度、代表作制度、績效考核、科研信用體系五大方面,提出了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創新舉措。一是尊重科學研究規律,針對不同類別的項目建立差異化的分類評價體系;二是完善同行評價制度,不把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考核評價指標;三是落實代表作制度,限定項目申請和驗收環節提交的代表作不超過5項;四是績效考核突出成果的質量和貢獻;五是完善科研誠信管理,構建誠實守信的科技創新環境。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工作措施發布后,引發了廣泛熱議,受到科技人員的熱烈歡迎。

    “十四五”期間,市基金將按照“更加重視前沿引領與學術交叉、更加重視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更加重視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融合”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市基金影響力,努力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源頭創新儲備,推動北京地區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高地。剛過而立之年的市基金,將繼續勇立潮頭,自強自立,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貢獻力量!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肏女人痉挛视频
    <dd id="zvtc2"></dd>
    <span id="zvtc2"></span>
  • <em id="zvtc2"><tr id="zvtc2"><u id="zvtc2"></u></tr></em>